隨著老齡化帶來的“銀發浪潮”,規模龐大的老年人將在哪里實現最美“夕陽紅”,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社區居家養老是依托社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的一種養老形式。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松就相關熱點接受本網專訪。
問:結合當前形勢以及中央有關文件精神,談談您對推進中國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落地生根的思考和建言?
2023年5月,中央下發《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這就表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國家政策選項的主要方向是落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構建起中國式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那么,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如何落實、落地、落細?我們認為,其中,從服務對象上看,重點是社區居家中的失能、失智和高齡老年人;從服務內容上看,是醫養結合的一站式服務。實踐證明,社區居家養老是最適合我國社情民意、成本相對較低的養老方式。當前,相對于一般性生活照料,老年人急需的、但同時市場上又最緊缺的是醫療照護的服務;社區居家中的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服務滿足才是“剛需中的剛需”“短板中的短板”,是最急難愁盼的問題。
可以說,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就沒法落實。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有利于科學界定政府和家庭的責任,激發家庭功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有利于減輕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負擔,提高整體生活福祉;有利于弘揚敬老、孝老、養老的傳統文化,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促進代際和諧。特別是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照護服務事業和相關產業,有利于撬動和釋放新的社會需求,增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培育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發達國家普遍經歷了從家庭養老到機構養老、再到回歸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歷程,新時代我國老年人需要的是“家的氛圍、專業化的服務”,強調服務供給的可及性、服務質量的可靠性、服務價格的可承受性。由此,中國式養老服務需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服務內容要實現從單一養老或單一醫療向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預防保健、康復護理,乃至安寧療護為一體的綜合服務轉變;二是,服務目標要從提高個體健康水平向提高總體健康福祉轉變;實現養老服務的公平可及、就近就便;三是,服務方式要由“等老人上門”轉變為“既吸引老年人到機構,又走出院所大門,深入社區和家庭,實現雙向互動、雙向服務”;從而構建起“機構社區居家相協調、醫養康養相融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最后一米”的落地上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性障礙,如何發揮初級衛生保健在老年人慢病管理、多病共治、健康促進、康復護理、長期照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關鍵性地減輕綜合性醫院的“壓床現象”,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加速基層衛生部門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廣泛推廣遠程醫療、“線上下單、線下服務”“互聯網+社區嵌入式護理站”等方式,實現社區居家長期照護服務的連續性;如何推進醫保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構建、創新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形成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融資格局,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建立適合長期照護行業特點的職業發展體系,適當提高上門服務人員的待遇水平,加大養老護理員和醫療照護人才隊伍建設,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原文鏈接:[中宏網]黃石松:推進中國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