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
班永杰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宋學勤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黨委書記
任海濤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
2024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施行。作為我國首次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專門性、系統性地立法規定,這部法律有何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實踐要求等,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
記者:為什么說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為什么要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班永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等等。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根植于中國人民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從歷史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歷朝歷代都不乏有愛國的仁人志士,他們心憂天下、大公無私、舍己為國、無懼犧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勇毅前行、不懈求索。從現實看,愛國主義是凝聚全體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無論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還是建設國防、保衛和平,都需要無數中華兒女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中、在“我將無我”的自覺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闡明了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本質特征、時代要求和實踐要求,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作出全面部署。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對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提出明確要求。以立法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在法治框架下廣泛、深入、持久、有效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出臺是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任海濤:“家國天下”“以身許國”“為國盡忠”等愛國主義精神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歷史深刻表明,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第一,愛國主義蘊含著崇高的國家認同感和集體認同感。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因為廣大人民以愛國主義為精神依憑。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激發和鼓舞人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人們在這種情感的激勵下始終保持團結一致,為國家的利益和榮譽而努力奮斗,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愛國主義保證了中華文化傳承的穩定性。愛國主義蘊含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字、藝術作品等精神文化領域的高度認同,有利于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價值觀始終一脈相承,塑造了公民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三,愛國主義促進人民不斷積極奮進,推動國家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激發著人們為國家的繁榮、安全和發展做出貢獻的愿望。一切不利于國家發展、威脅國家安全的困難與阻礙,都將在愛國主義這一精神內核的主導作用下被克服。
宋學勤: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在新時代新征程,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方面,以立法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將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和行動自覺提供了法律依據。愛國主義教育關系到民族精神內核的培養,必須高度重視其準確性、規范性,使教育活動在法律框架內進行,防止教育內容偏離正軌,避免出現違法或有害的情況。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化方法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破壞愛國主義的不法行為。以立法形式對侮辱國旗、國歌、國徽,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等行為進行明確規制,能夠更大限度地杜絕和減少有損民族精神和傷害民族感情的情況發生,能夠在面對此類行為時以法律形式強化治理。
記者: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什么是鮮活、真實的愛國主義?
班永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愛國主義是與一國文化傳統、歷史發展、基本國情、制度法律等緊密相聯的。一方面,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是憲法所規定的。憲法是治國理政的總章程,而憲法明確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愛國就要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就要堅持黨的領導。愛國主義教育立法必須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這一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根本政治屬性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愛國主義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史有力證明,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弘揚愛國主義,就必須牢牢抓住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緊密關系,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弘揚愛國傳統,實現核心價值整合。
宋學勤:祖國的命運與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密不可分,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同根同源,愛黨、愛社會主義是當代愛國主義的基本表現。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我國愛國主義始終圍繞著實現人民安康、民族富強而發展,最終匯流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愛國主義教育開展過程中,應當加深對愛國主義內涵的闡釋,將其當代表現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關系理清,使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使人們對愛國主義情感的理解和表達能夠與當下投身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聯系起來,將自己學習、工作、生活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記者:愛國主義教育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何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法,讓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宋學勤:隨著愛國主義教育法的頒布,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與以往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相比,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從政策和道德教育層面上升到法治層面。愛國主義教育法遵循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聚焦于保障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深入持久有效開展,規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領導體制和機制,提出了對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單位組織的任務要求,規定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多樣的資源和形式等。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了愛國主義教育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健全統一領導、齊抓共管、各方參與、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明確了愛國主義教育主管部門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統籌協調職責,同時規定了教育、文化和旅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網信、文物等部門的工作職責。有關方面應將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動員和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推動法律正確有效實施的濃厚社會氛圍。要加大組織指導力度,落實法律規定的職責任務和舉措,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深入開展,充分體現立法的效果。
班永杰:愛國主義教育法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是面向全體人民的教育,根據不同社會群體的特點,尤其要突出青少年群體,應在以下四點上下功夫。第一,進一步深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學理闡釋。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研究,講清楚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脈絡、內在邏輯和現實意義,進一步凝煉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第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加強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第三,壓實各職能部門主體職責。不斷完善愛國主義教育主體責任和工作機制,形成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合力,并對相關責任主體監管失職行為加強監管治理。第四,保障愛國主義教育法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落實。國家應支持鼓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引導文藝作品創作和評優中堅持愛國主義導向,在課外讀物和面向青少年音視頻中宣傳愛國主義精神,杜絕危害愛國主義行為等,為該法實施提供明確的支撐保障。
記者:以立法形式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有利于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如何能夠保證愛國主義教育既能在全體公民中開展,又能取得顯著成效?
任海濤:保障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深入持久有效開展,要抓住以下幾點:首先,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愛國主義的本質、內涵、表現和價值,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其次,要充分利用各類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平臺載體,開展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愛國主義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在感受祖國的壯麗河山、文化遺產、英雄事跡、國家發展等方面,產生親切感、自豪感、歸屬感。最后,要通過實踐教育推動愛國主義精神的落實,將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人們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勵人們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志愿服務活動、國家建設項目等,培養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讓愛國主義教育成果惠及國家和社會。特別是要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緊跟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緊貼不同群體的思想特點和心理需求,緊密結合愛國主義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國防和國家安全教育等,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新平臺,充分運用升掛國旗、奏唱國歌、憲法宣誓等儀式禮儀,開展各種紀念慶祝、民俗文化活動,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行動力。
宋學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各責任主體不斷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加深對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認識,時時注重對受教育者的反饋并及時分析、做出相應調整,注重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開展成效的科學測評。實際上,在該法頒布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就已經非常豐富多樣,多年來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中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防和國家安全教育等目標一致、內容相通,應當在工作中緊密結合起來。愛國主義教育法的頒布進一步規范和明確了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內容和形式,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是面向全體人民的教育,突出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國家機關、群團組織、學校、家庭、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明確的任務要求,使愛國主義教育有法可依,是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的法律保障,也是鞏固和完善以往有效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良好契機。在此基礎上,應不斷探索新的契合時代發展主題的形式,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人民群眾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客體,也是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主體,愛國主義教育也應當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根據群眾需要、時代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形式,在開展過程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體現共建共享的理念,也在原有主渠道鞏固完善的同時,開辟更多有效的教育形式。
班永杰: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在全民中開展,并取得顯著成效,關鍵是在“精”“實”“活”上下功夫。首先要“精”。一是內容精確,要嚴格按照愛國主義教育法的規定和要求展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杜絕“離弦走板”。二是設計精巧,要在內容設計上下功夫,合乎情理邏輯,做到故事打動人心、道理鼓舞人心、教育深入人心。三是匹配精準,要因人施策,不同的人群對象有不同的內容形式精準匹配,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次要“實”。一是事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各類內容都要實,不能有水分。二是話要實,不說大話、空話、假話,要講聽得懂、愿意聽、內心服的實話。三是做事要實,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杜絕做低級紅、高級黑的事,不搞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再次要“活”。一是形式靈活,要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類主題活動,打造“行走的課堂”,激發愛國心、強國志,把報國行為自覺融入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二是方法鮮活,結合群眾接受習慣,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方法,尤其是在互聯網發展新形勢下,要加強網上愛國主義教育空間建設,以時尚新穎的方式方法吸引人們,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原文刊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01月04日第08版。)